續上文.

生產不是生病

一個星期六的下午,上百人的媽媽教室座無虛席,台上站的是醫學中心產科主任。他大談,剖腹產手術日益精進,安全無虞,他的夫人三胎都是剖腹產。「即使是我太太,她也會照這套作業流程來自然產,」醫學中心的婦產科主治醫生表示,「我不願意任何不確定因素發生在她的生產,就像氣象預報是陰天,我要把雨傘準備好。」


他身旁坐著兩位即將臨盆的孕婦,她們是擁有數年經驗的產科護理師,也頻頻點頭稱是,「剃陰毛、灌腸、打點滴、持續綁著胎心監視器、禁食等等,我們自己的生產也要照著來一遍。」


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,去年在台北市的母嬰親善醫院擔任9個月婦產科住院醫師葉學淵回憶,他讓待產的孕婦喝口水,竟然被其他醫護人員大聲喝斥,他追問,「為什麼待產要不吃不喝?」得到的答案:「這是我們醫院的習慣。」


「台灣醫師、護士不知道沒有醫療介入的生產是什麼樣子,」 韋格納醫生搖頭大嘆,「他們無法看到他們採用的措施造成的深遠影響,猶如水中的魚兒見不到水。」

龐大的生產浪費

在韋格納醫生的眼中,台灣以安全為名的常規產科作業,不但沒有科學根據,反而對母嬰有害,甚至是龐大的醫療浪費。在2000年,台灣有30萬名新生兒,剖腹產率近35%。他直指,其中有69千個是不必要的剖腹產,健保浪費了10億新台幣在不必要的剖腹產上。中研院、衛生署也正委託婦產科醫學會進行「非必要性剖腹產的件數及其成本的分析與研究」的本土研究,國內學者保守估計,台灣每年不必要剖腹產高達35千件,浪費超過35千萬元。


韋格納醫生和國民健康局長翁瑞亨會面時,極力建議翁局長詳加調查,為什麼台灣半數以上的婦女需要用藥催生引產,看看到底有多少是不必要的藥物浪費。除此之外,近乎百分百的灌腸、吊點滴,代表近30萬個甘油球、點滴、針頭都是不必要的。還有,234千名孕婦接受了不必要的會陰切開術,在會陰多挨一剪,白疼了。


「剖腹產、胎心監視器、會陰切開術等等,這些醫療技術不是不可以用,但是為什麼不好好評估每個孕婦狀況,等有必要用再用?」葉學淵醫師問。「生產不是生病,」葉學淵強調,把每個孕婦都當成高危險性的案例來處理,有這個必要嗎?他質疑,台灣有給孕婦第一流的服務?台灣孕婦的需求被滿足了嗎?


早在1994年,英國衛生部部門發表名為「分娩的變遷」的生產照護政策,強調生產以孕婦為焦點,提供孕婦知識,協助孕婦做決定。兩年後,WHO公布了「正常自然產照護作業規範」,也強調生產應以孕婦為焦點,提供她充足的訊息與說明,由孕婦決定生產過程她要什麼、她不要什麼。


葉學淵解釋,給孕婦生產的自主權,在有選擇的時候,給孕婦選擇,而不是醫生習慣怎麼生就怎麼生。在生產過程中,台灣孕婦的疼痛、焦慮、不安有獲得解決嗎?除了藥物和剖腹產,台灣醫生還能給孕婦什麼?


生產由你作主


2001年,台灣新生兒數目約26萬,相當每天有712個孕婦生產。台灣孕婦,台灣人的母親,有沒有獲得正確的生產指導?孕婦在生產過程舒不舒服?對於上述問題,台灣婦產科醫生的回答,不外乎下列兩種,「我無能為力」、「不關我的事」。


一名執教於排名全國第一的醫學院婦產科教授說,我同意台灣生產過度醫療化,但醫生不是唯一該負責任的人。他的學生,現任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明白指出,改變台灣產科常規作業流程,不會是婦產科醫學會的工作。


韋格納醫生說,「能夠扭轉台灣生產過度醫療化的人,唯有台灣女人自己。」他舉紐西蘭為例。15年前,紐西蘭的剖腹產率是20%,但現在降至一半,只有10%,會陰切開術率之前是50%,但現在少於20%。這一切,歸功於婦女團結的力量改變醫療體系。紐西蘭婦女組成團體,不斷奮鬥,捍衛自身的健康及生產權益,進而成功改變生產環境對孕婦的照護。


當愈來愈多台灣女人會問,「我要為我自己的生產做什麼」、「我希望有什麼生產經驗」,願意花時間準備,積極參與生產的同時,台灣醫生也應該提供孕婦正確、充足的生產知識和訊息,由孕婦決定生產過程她要什麼、她不要什麼,為台灣女人提供一個更安全、舒適的生產環境與過程。


天下雜誌 康健雜誌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ARFUM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